在絲路上的繁華城市,為何非得將經典隱藏起來不可?
壯觀的佛教石窟
敦煌東南方十八公里處,有知名的敦煌石窟,亦即莫高窟。在鳴沙山這座砂礫岩山的東斜面斷崖上,長一千六百公尺、高五十公尺的範圍內分布著佛教石窟,有做編號處理的部分便有四九二個。縱向三、四層,從遠處觀望有如蜂巢一般。
由於氣候乾燥,內部的壁畫保存良好,壁畫的總面積達四萬五千平方公尺。安置在當地的泥塑像有 2415 尊。從佛教史、佛教藝術的觀點來看,可以說是具有相當高價值的文化遺產。敦煌是位於中國甘肅省西端的綠洲城市,因是位於絲路上的重要據點而繁榮;是中國將物資與文物送往西域的路徑,也是中國迎接西域商隊的大門。
根據唐代的碑文,最初開鑿石窟的時間是在四世紀,不過當時開鑿的石窟至今並未發現。現存最古老的石窟是在五世紀前半的北涼時期所開鑿,也有說法是北魏初期。無論如何,可以確定的是在華北統一的北魏時代,石窟便已開始營造。
最與盛的時期是在唐朝。當時中國全土統一,在前所未有的大帝國興盛繁榮當中,敦煌莫高窟的榮景也達到頂點。據說於武則天在位時期已經開鑿了一千個以上的石窟。在唐代,於方形石窟裡鑿佛龕安置塑像,有五尊像、七尊像等集於一舖,壁面則繪有淨土變相圖。不論是壁畫或塑像,一路從接受西域強烈影響轉變為寫實優雅。用一句話是不足以形容莫高窟的,各個時代所營造的石窟,不論造型、壁畫或塑像的樣式均大異其趣,令人玩味。
但是,到了唐代後期,莫高窟好景不常,寫實優雅的造型也不復存在。之後,因其位在絲路交易的要衝,周邊各個民族與盛復衰亡,附近一帶的統治者一個接著一個交替,至蒙古滅夏為止,石窟的營造仍持續進行著。到了元朝,新建的石窟已屈指可數。到了十六世紀明朝時期,東西交易的道路封閉,莫高窟終於被棄置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